45年写120万字日记 凉山州一农民成了"民间司马

2015-08-22 11:22 来源:未知

让后人知道

我们这辈人如何生活

“古时候的司马迁记录的史料都是帝王将相,我是一个普通农民,我就记一些普通农民的生活。”这就是孙正德想要记录的东西。

从1944年至今,孙正德所生长的年代是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,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改革开放等,农民们无论在生活上、文化素养上、思想上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飞跃。

孙正德感慨地说:“我希望我能写下我们这个年代所发生的事,让后人知道,我们这辈人是如何生活的,如何看待工作、爱情、家庭的。” 如今,71岁的孙正德说还要继续写,直到眼睛看不见,手写不动为止。

在村民眼里,71岁的农民孙正德真的很牛!

45年来,他每天写日记,所写的东西前后加起来共计100本,7978页,约合120万字。他所写的内容丰富多彩,有日常所见所闻,有乡村的发展史、普通农民自传……他被称为凉山州会理县“民间司马迁”。

目前,会理县档案局保存了孙正德100本日记的扫描本。

15岁那年 他爱上写日记

会理县果园乡星星村村民孙正德出生于1944年,家中有五口人。如今,71岁的他,午饭过后便写写日记,晚饭过后就在村里跳坝坝舞。但是,在几十年前,生活并没有现在好。

孙正德自幼就喜爱读书,但由于家里条件不好,在小学四年级时辍学。辍学后,他当过村里的验收员、保管、队长、会计。那些年,孙正德喜欢上了写字,由于生活贫穷没钱买纸,他就用地上的碎纸片练字。

从15岁时起,孙正德便有了写日记的习惯,起初是几个字,进而发展到几段话,再到后来的故事。每天下午1点左右吃完午饭,孙正德就拿起笔记录自己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感,从未间断过一天。期间,由于工作实在太忙,孙正德停写了一年多的日记,但是仍然会在空余时间写些自己的感想。

“我都是想到哪儿就写哪儿,有些时候讲述一个故事,有些时候把自己心里面的想法写出来,有些时候就把听到的看到的写下来。”翻开孙正德的日记本,字迹非常整洁,整个册子就像用孙正德的字体印刷出来的一样,更让人感受到孙正德对于这些日记的爱护之心。

45年 记录村里大小事

他所记录的内容范围广泛,丰富多彩,有日常所见所闻,有记录乡村的发展史,更多的是个人的有趣经历……

从1969年至今,孙正德写下了100本日记,这里面有日常所见所闻、人生感悟。比如,在1996年2月9日他写道:“有意义的劳动是一种幸福,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界线。”2010年1月26日,他在日记中写下,“天时地利人和,是人存在的必然条件,缺一不可……”

在孙正德所写的日记中,还有自己的亲身经历、身边有趣的小故事。在2010年2月18日,他在日记中就记录了跳坝坝舞的有趣经历:老年协会的跳舞人员中,男性少,只有刘光材、曾大成和我,曾大成步态迟缓,刘光材跳舞的时间少,而我便成了女舞伴跟前争宠的人。前天下午,我才和热水村的“邓丽君”跳了两次双人舞。

还有记录星星村发展的村史及普通村民的自传。1969年7月17日,7队的马从珍和夏光贤闹离婚,马从珍把女儿小宝秀带到了我们2队;1973年6月3日,夏光彩(村书记)带领各队,检查村里的干旱情况,结果发现6队的最干;1985年12月3日,村里要收各队的牵电线款,4队的钱最复杂,队长吴顺开不识字,石明贵代办,有的公款是才收的,但他们还是搞得清楚。

就连每个时期的家庭流水账都记录下来。1984年1月5日,孙正德记录:耕牛款支出16元,家中结余12.77元……2014年1月11日,交电费119度,共56元,家中余额:4783元。

写了100本 捐给县档案局

如今,孙正德已经71岁了,每天还在坚持写,但是他一直有个心愿,希望能给这些日记找到一个安身之处。

今年6月,孙正德找到会理县档案局,希望能将这些日记永久保存。目前,会理县档案局已保存所有日记扫描本,而孙正德本人承诺,当自己不能再写的时候,会将所有日记原件交给会理县档案局永久保存。

成都商报记者从会理县档案局获悉,会理县档案局已对孙正德日记进行了扫描保存,经过统计,日记从1969年7月1日到2014年11月12日,历时45年,著有日记共计100本,7978页,约合120万字,如此成就,堪称会理民间的“司马迁”。

“作为一个普通百姓,对这一系列的事件亲历并目睹,用文字记录下来,实属不易。”会理县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认为,孙正德日记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真实朴素,很具有收藏价值。“这些日记记录了会理县当地的发展历史,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及经济发展都具有研究价值。”

版权声明: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
分享到:0
 
 
谷歌地图 | 百度地图